得益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等沉浸式技术的进步、区块链技术推广等,元宇宙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和应用,作为数字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典型创新,数字藏品等产业快速发展。近日由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工艺美术创研基地等共同支持的“与您更近,全新传承”iCloser与北京工美金作工坊作品数字藏品发布会在北京启动。在会上,华夏书画院名誉院长爱新觉罗·恒锴绘画作品数字藏品首次向公众亮相。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其中,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7.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数字技术创新仍是全球战略重点,数字化转型正由效率变革向价值变革、由企业内向产业链价值链拓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成为各国共同探索的方向。
《中国元宇宙白皮书》编委、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元宇宙专委会副秘书长卢洪波在发言中表示,在数字藏品的生产端,核心竞争力是IP资源和营销能力;在数字藏品的流通端,核心竞争力是交易规模和版权服务能力。北京工美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文化说:“科技为艺术赋能,艺术为科技扬名”,科技发展为工艺美术品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王风和律师说,元宇宙产业已经从文化领域渗透到经济、科技、旅游、法律等30多个行业。元宇宙产业主要包括三方主体,一是版权方,比如爱新觉罗·恒锴这样的原创作者,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场馆的版权持有单位;二是委托发行和铸造平台,为NFT(非同质化代币)产品提供发行的平台;三是NFT产品的交易市场。
“任何新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合规,元宇宙产业也一样。不管是版权方、铸造平台、发行方、交易所等参与者都需要在法律合规的体系下健康发展。”王风和说,目前在数字藏品领域,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规,业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作为新兴经济业态,数字藏品长期发展的前提也是合规、核心在于创新。尽快推出相关配套政策,是数字文化领域最为紧迫的事情。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赋能实体经济,数字藏品才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今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上海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简称《规划》)首次将NFT(非同质化代币)概念纳入其中,并在数字贸易领域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元宇宙专委会秘书长苏涵说,本次发布数字藏品作品的平台是iCloser,是基于AI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加密的社交元宇宙APP,以区块链即时新通信为基础、区块链与微服务为底层框架,保护用户隐私和体验。在平台上,每位用户都可发起建立自己的星球,发行独一无二的数字藏品。iCloser创始人赖军也表示,iCloser致力于链接元宇宙与现实世界,星链上数据可查,可实现kyc认证(实名认证)、NFT查询、铸造上链等。
在本次发布会上,iCloser数藏平台首次发布的是爱新觉罗·恒锴的国画小品系列的数字藏品,共十一件,包括《国泰欣荣》《意趣雅自知》等作品,后续还将陆续上线工美其他大师作品的数字藏品。(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