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如何向投资人解释:软件也有技术壁垒

时间:2021-11-23 08:53:06       来源:腾讯网

硬件的技术壁垒很好理解:没有光刻机,就造不出芯片。

软件就有点难理解了,都是程序员敲出来的代码,又不依赖什么尖端的设备,哪来的技术壁垒呢?

你看吧,总是在网上读那些有关“卡脖子”的热点话题,思路都被带偏了。

任何一种技术都可能存在壁垒,既可以是关键设备、算法原理,也可以是具体的应用方法,只要对别人来说难度很大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技术壁垒”。

成本,专利,生态体系,这些都是技术壁垒。

(一)成本壁垒

A公司投入30人的技术团队,用1年时间,研发了一款业内领先的软件产品。B公司看到A公司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也想来分一杯羹。

但是要做出与A公司水平相当的软件,B公司首先必须投入与之相当的研发成本,这里面既有人力成本,也有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

容易计算的“人力成本”

软件的主要成本是人(主要是程序员),A公司这款软件的人力成本,可以简单按360个人月(30人x1年)来计算,折算成钱也就是360个月的工资。

这个成本,很多小公司已经望而却步了。

B公司很有钱,也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高薪),但想要快速找到30个合适的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底层软件”,一般的程序员根本做不了。还有一些专业领域的工具软件(例如机械制造),程序员除了编程之外还得“懂业务”,合适的人选也很难找。

当然,理论上只要“不计成本”,再稀缺的人才也总是能搞到的。

难以压缩的“时间成本”

A公司的软件,30个人做了1年,B公司高薪招60个人,半年做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即使投入120个人甚至200个人,也不可能3个月就做出来,更有可能是9个月才做完,还不如60个人效率高。

过程无法省略,是软件研发的客观规律。

增加人力投入,并不一定能缩短研发时间,投入的人太多,反而还会降低协同效率,耗费更多的研发时间。

降低对软件质量的要求,确实可以进一步压缩时间成本,但也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会增加项目的失败风险,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风险很高的“试错成本”

软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别人的答案再好,用在自己身上也可能是错的。

虽然借鉴(抄袭)竞品是软件行业的普遍现象。但一般也只是参考产品设计,技术方案是没法直接照搬的。

看别人的答案(包括源代码),最多只能看到“做了什么”,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为什么不那样做”。

只有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也就是“试错”。

反复试错,免不了会有“踩坑”的风险,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但这些试错成本,也是阻碍竞争对手的一道壁垒。

别人可以抄你的设计、学你的技术,但却学不到这里面的经验教训。他避不开你曾经踩过的坑,也不知道你是怎么从坑里爬出来的。

有些坑一脚踩进去,很可能就爬不上来了。

软件开发者之间的竞争,很多时候不是比技术,而是看谁踩过的坑更多。

再往深一点说,科研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包括下面要说的“技术专利”,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对先行者的试错成本进行补偿。

(二)专利壁垒

在硬件设计和生产制造领域,专利的壁垒作用非常突出,很容易卡住竞争对手的脖子。

但在软件行业,特别是跟硬件无关的“纯软件”领域,专利的存在感就很低了,大部分软件公司连一个专利证书都拿不出来,但也很少会被专利卡住脖子。

这里顺带普及一点专利知识:

程序代码只有著作权,申请不了专利

专利有两种:发明专利,外观专利

发明专利:一种xx装置,一种xxxx的方法

软件公司申请的专利大都是这样的:

腾讯申请的几个技术专利

可以看到,腾讯申请的都是发明专利,而且都跟硬件有关系。

在软硬件相结合的领域,申请专利相对比较容易,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壁垒作用。

(三)生态壁垒/体系壁垒

芯片为什么容易被“卡脖子”?

因为芯片制造可以说是集全球工业体系之大成,即使突破一两项关键技术,也不足以消除工业体系的整体技术差距。

操作系统为什么一直被少数几家垄断?

因为后来者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生态之争。

开发一个操作系统并不难,大学、企业、甚至个人开发者都能做出来,但如果应用生态不完善,就没法普及和推广。而一个没人使用的软件,必然是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又怎么可能在技术上保持先进呢?

生态并不是一种技术,但其中却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技术成果。

拥有一个领先的生态体系,就相当于同时建立了多个技术壁垒,突破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了。

除了操作系统之外,互联网平台之间,也是非常典型的生态之争。

重新了解一下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壁垒

这两年互联网巨头们逐渐走下神坛,被网友们批评“没有核心技术”,就知道靠资本的力量垄断市场。

特别是电商和外卖平台,市场上一大堆同类软件,随便找一个软件公司都能做,而且大家都是用的开源技术,能有啥技术壁垒?

真的是这样么?

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参与过的例子:

大约十年前,国内某资产万亿的中字头央企,为了打破马云家的垄断,决定自己做一个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对标阿里的“天猫+1688+支付宝”。

这家央企的技术实力本身就不弱,同时还手握上亿的优质用户资源,再加上是“一把手工程”,可以说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所以一开始大家都信心满满:

互联网公司不就是烧钱么?我们别的没有,就是钱多!

这个平台今天还在,但结果却很打脸:

上千人的技术团队,连运营前后砸了至少十几亿,结果平台的一年的GMV,还不如人家阿里“双11”一天多。

虽然做了一套规模庞大的软件系统,但无论产品体验还是技术水平,都落后淘宝天猫三年以上。

所以大家还觉得没有技术壁垒么?

人家单是这20年累积下来的研发成本(人力+时间+试错),就已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了。

更何况,电商平台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交易软件,而是由交易、支付、营销、物流、数据、服务等多个大型软件系统,以及庞大的周边应用,共同组成的复杂生态。

这样的生态壁垒,又岂是简单砸钱就能突破的呢?

拼夕夕是一个特例,它超过淘宝,更多是靠赛道差异,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另说。

结束语

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让软件开发者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知道怎么去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

其实不管软件有没有技术壁垒,都磨灭不了开发者的创造热情,也挡不住创业者的执着脚步。

不打破别人的壁垒,又怎么可能形成自己的壁垒呢?

关键词: 如何向投资人解释:软件也有技术壁垒 投资人 硬件 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