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逐年提高,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时间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日由中国儿童中心联合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共同发布的《2021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希望这份报告,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网络环境,远离网络安全风险,更高效地享受互联网为你带来的便利。
据《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 1.83 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4.9%。未成年人网民普及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面对海量互联网信息,未成年人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处理、理解能力面临考验,网络诈骗、网络追星、隐私泄露等问题时有出现。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
基于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发布《2021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为深化媒介素养教育,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提供数据参考。
报告在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282个城市及所属农村地区,针对6-16岁,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及初等职业教育不同阶段未成年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全网开源数据分析,形成最终分析结论。
未成年网民创新高,小学生群体规模扩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媒介信息素养的定义及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本报告将网络媒介素养定义为使用各种网络媒介工具来获取、检索、理解、评估、使用、创造和共享信息内容,以批判性的、合乎道德的、有效的方式,参与网络内容生产、创作、消费与交互的能力。随着未成年人网民的普及率不断提升,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至关重要。
社交平台是未成年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
社交平台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家人、老师转发的内容成为未成年人最信任的社交信息渠道;从信息的媒体来源看,多数未成年人对于权威渠道内容更为信任。
反诈宣传效果良好,这TOP5不容忽视
全网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在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网络追星、网络诈骗几个方面。同时本次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议题聚焦点容易受到热点、突发事件影响。如2021年上半年,国家反诈中心APP上线,反诈宣传引发全网关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2021年下半年未成年人网络诈骗议题热度明显下降。此外受上半年部分追星事件影响,全网对未成年人隐私泄露的关注度高于下半年。
未成年人追星行为易引发网暴事件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容易受到追星行为的影响,有不同偶像的未成年人容易互相产生言语攻击,未成年人的追星行为需要持续加以引导。
4成未成年人无法辨别虚假信息
报告显示,4成未成年人无法辨别虚假信息,其中不清楚网络谣言是什么占35%;经常错误辨别谣言占5%,这类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初中阶段以后,未成年人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逐步提升。
“青少年模式”的现状
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主要动机为家庭管理与自我管理。男生未成年群体与小学阶段未成年人群体更多依赖家长、老师要求而使用青少年模式,初中阶段以后未成年人自我约束能力快速提升,时间管理、内容管理、消费管理都是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主要驱动。
清朗行动有效制止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
报告显示,清朗行动显著减少未成年人的非理性追星行为,比较2021年5月和9月的未成年人追星数据发现,9月的追星数据对比5月下降56%。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追星行为中,参与粉丝团打榜、为TA反黑占比近1成,其中初中阶段未成年人群体、女生未成年人群体上述追星行为相对突出,需要持续关注。
反诈宣传效果显著,未成年人金钱认知要加强
2021年上半年,国家反诈中心APP上线,各种反诈骗宣传引发全网关注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报告显示,2021年下半年对比上半年,未成年人网络诈骗议题讨论热度下降74%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对金钱的认知不足,致使金融诈骗成为未成年人遭受诈骗易发区。面对中奖信息等金融诈骗内容,近半数未成年人无法直接辨别真伪,2成未成年人会相信并按步骤操作。尤其是男生未成年群体、小学阶段未成年群体。
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报告显示,由于无意识地主动披露等因素影响,86%未成年人曾暴露过隐私信息,如性别、地址、年龄、城市等信息。此外,3成未成年人由于隐私保护意识欠缺,会在社交网络主动发布个人隐私相关的内容,如自己的照片视频、家人朋友的照片视频等。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意识需要持续提升。
特别鸣谢:清博智能、腾讯教育、企鹅科学、上海校外宝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对本报告撰写的大力支持~
本文由 @腾讯发展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