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热点:为百姓蹚出可持续增收之路 山东省第十批对口援疆工作结硕果

时间:2023-04-24 07:52:32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鲁疆情深,山东省第十批对口援疆工作结硕果——

为百姓蹚出可持续增收之路

□ 本报记者 于新悦 吴永功


(相关资料图)

本报通讯员 杨 杰

春日的新疆,杏花飘香。在山东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四县,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从2020年初接过“接力棒”至今,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斗,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从东海之滨到祖国西陲,虽相隔万里,但情深无限。三年多来,当地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山东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四县,记录当地变化,讲述援疆故事。

科技生金,戈壁荒滩变“良田”

驱车从英吉沙县城一路往西,绿色越来越少,成片的戈壁滩逐渐展现在眼前。过去,戈壁滩几乎是不毛之地,但现在,一排排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

进入大棚,一列列高原红玫瑰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忙着施肥和浇水。“戈壁滩上种玫瑰,我是独一家!”百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红说,像这样的大棚,每亩地每年可收获5万余枝鲜玫瑰,每枝售价4元—5元。

2021年,李志红在济宁市援疆工作指挥部的招引下,带着团队和技术来到喀什,开始了建设高端智能戈壁日光温室大棚的探索。“在这种环境下,最先考虑的是节水。”李志红介绍,大棚引入沙培种植技术和渗水膜、循环系统等节水灌溉技术,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每座大棚每天只消耗1吨水,远低于同行业20吨的日耗水量。大棚还就地取材,用戈壁石做墙,实现保温抗风,降低能耗。

目前,这家来自山东的公司已在喀什地区建设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233座,改造提升335座。每座温室大棚年均收益在3万元以上,附近村民通过承包大棚、务工就业等实现稳定增收。

做好技术服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济宁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来到英吉沙县建立科技创新推广孵化中心,组建“农业技术人才援疆工作站”,选聘12名蔬菜、林果“土专家”,通过搭建技术推广平台,采取集中授课理论讲解、田间现场示范教学、技术咨询、“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农业种植技术。

在喀什采访多日,记者从援疆干部人才口中反复听到“让老百姓增收”这一核心关切。援疆,培育的是群众增收的持久动力,涌现的是致富新方法新模式。

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所在的疏勒县,有一家集食用菌研发、接种、种植、加工销售和特色采摘于一体的“鲁疆情”全产业链菌类产业园。产业园内的每座食用菌大棚门前都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晰写着该棚的菌棒数量、主要品种、承包人名单和技术指导专家。

鲁疆情食用菌生态合作社负责人韩文良介绍,他们创新实行园区集中托管的模式,当地政府帮助村民申请无息贷款购买菌棒、委托产业园集中托管种植并销售,群众享受保底收益。“去年我们分红三次,最近的一次就是春节之前,200多户分了90多万元。”韩文良说。

在援疆工作中,山东调动发挥各类资源优势,创新模式,将“山东所能”与“喀什所需”紧密结合,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

因势利导,庭院“方寸地”成“聚宝盆”

“咕咕咕,咕咕咕……”在岳普湖县岳普湖乡英买力村,不等推开村民艾散·阿卜克热木家的院门,鸽子的叫声便传到耳畔。

喀什地区肉鸽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好。艾散·阿卜克热木有着多年的养鸽经验,但因没有资金,养殖规模一直没有扩大。这两年,在援疆相关政策扶持下,他建起了高标准的鸽舍,并且向专家学习家禽养殖技术,渐渐发展到现在2000多羽的养殖规模。

艾散·阿卜克热木说,现在鸽子价格不错,180g—220g的鸽子卖到54元一对,230g—320g的卖到56元一对。他每个月的鸽子销售收入能有6000元—10000元。

在乡村发展产业不仅要选择得当,更要结合当地村情民情因势利导。“来到这里之后,我们发现村民有养鸽子的传统,而且鸽子市场需求量大,通过走访、调研,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将院子利用起来,搞特色养殖,目前已经显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山东援疆干部、岳普湖乡副乡长冉祥燕说。

麦盖提县则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鼓励村民养殖湖羊增收致富。该县希依提墩乡英阿瓦提村村民艾麦提·居麦家里养了30只湖羊,这种羊育肥快、利润高,一只能挣500多元。

“过去养殖的是本地多浪羊,生长周期长,每胎一只,收益并不好。现在养的湖羊,企业给羔羊时已注射疫苗,接回家后很少生病,而且给出了科学的饲料配比,育肥羊长势好。”他说,“等这批出栏,我要再扩大养殖规模。”

为艾麦提·居麦等养殖户提供支持的,正是一家名为麦腾牧业的山东企业。公司给养殖户提供育肥羔羊,经过3个月育肥,平均每只羊的纯利润可以达到300元。公司还免费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教给他们湖羊喂食、驱虫、健康检查等知识。

“我们签署了最低价协议,当市场价格过低时,按协议价收购,帮助养殖户承担风险。”麦腾牧业副厂长久帕尔介绍。

链式招商,村民走进车间当工人

走进位于疏勒县产业孵化园内的新疆宝飞龙户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300多名工人在裁布、素材、研磨、涂装等多个车间忙碌着。

“我们的工人基本上是本县的农村青年,他们学习技术快。”公司负责人于立海说,工人的收入在当地算是不错的。

这是鲁疆双方的共赢。喀什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电价、运费补贴等比较优势,承接产业空间大。东营市援疆指挥部主动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招商工作,聚焦受援地急需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引龙头企业进驻疏勒县,通过链条式招商,增强受援地经济发展活力。

在威海宝飞龙钓具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新疆豪仕达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等13家户外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相继落户疏勒县产业孵化园,填补了新疆地区户外体育用品产业的空白。据此量身打造的疏勒县户外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则形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在岳普湖县,“组团式”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泰岳包装材料产业园内,机器隆隆作响,工人在机器间穿梭,不时检查随着机器高速运转的包装袋材料情况。当地青年阿卜杜斯迪克·达伍提此前有7年时间在外做小买卖,一年前他回到老家成为一名塑料加工工人,工厂计件结算工资,每个月能赚3000元。这里熟练的工人,月工资甚至能突破10000元。

泰岳包装材料产业园项目是岳普湖承接山东产业梯次转移的代表,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包装材料企业“组团式”进驻,通过龙头带动,形成、延展和做强产业链,实现产业聚集,有效促进了稳岗就业。

生生不息,涌现更多留下来带不走的人才

在叶尔羌河潺潺流过的麦盖提县沙漠,山东援疆干部、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副乡长臧运东是个养虾“明星”。两年前,他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东虾西移”——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试验,并获得成功。

此次采访时,两名徒弟却盖过了他的“风头”。“乡长快要回山东了,我们正加紧开启新一轮养殖准备工作。”当地水产养殖户吴志友和吴志军兄弟俩,已经将山东援建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承包下来,准备大干一场。

“我养鱼多年,但澳洲淡水龙虾过去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养了。”吴志军说,上一季的龙虾卖到了260元/公斤,在喀什地区供不应求。“臧乡长为我们带来了致富门路。”

为了教好这些徒弟,臧运东根据地域特色,编制了一套适合麦盖提县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的双语版技术手册,涵盖龙虾的生活习性、养殖池建设标准、虾苗培育、放苗前后注意事项、投喂管理、水质管理、病害防治以及成虾捕捞方法等22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两年来的养殖经验。而跟着师傅学习了这段时间,吴志军兄弟俩也已成为技术带头人,他们正在培训更多人,把来自山东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推得更广。

在喀什采访过程中,每到一处,记者都能遇见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在麦腾牧业,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的久帕尔,从北疆来到麦盖提县工作,她是公司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疏勒县郭牌西瓜种植培训基地,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阿耶加马力·麦麦提敏刚刚入职,即将前往山东潍坊进行入职培训;在喀什经济开发区“鲁喀”双创基地,24岁的古丽坚乃提·图尔贡带着自己的团队,参加了免费的电商培训课程,学习直播带货,帮助所在合作社的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

越来越多青年人才返乡集聚,正是当地发展越来越好的折射。山东援疆带来的技术、资金和新的理念,正不断打破物理空间阻隔,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援疆要援到根子上,援到关键处。”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张成伟说,三年多来,山东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用心用情,创新工作方法,把援疆工作打造成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更好推动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