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梓潼三绝”,绵阳不容错过的非遗美食
不容错过的“梓潼三绝”
梓潼位于绵阳市东部,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一个汇集人文底蕴、美食美景的福泽之地,有着“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
梓潼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已有超过2300多年的历史积淀。这里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如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医文化,还以七曲山大庙、长卿山李业阙和卧龙山千佛岩石窟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熠熠生辉。
(资料图)
在梓潼这个地方,除了丰富的历史和迷人的景点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游客驻足,以其蜜柚、凉粉、花生以及备受赞誉的酥饼、片粉和镶碗等美食成为了其杀手锏。
梓潼的酥饼、片粉和镶碗被誉为"梓潼三绝",每一样特产都独具特色,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不仅仅是美味的特产,更承载着梓潼的文化和传统。
梓潼酥饼
梓潼酥饼,又被称为“薄脆子”或者“贡饼”,被誉为梓潼乡土传统风味小吃“三绝”之首,2011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梓潼酥饼制作技艺”为第三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梓潼酥饼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相传,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梓潼的长卿山司马石室居住时,常常品味酥饼,并且伴以美酒吟诗。其中一首诗句“金樽美酒香酥饼,相如弹琴醉文君”描绘了他们享受美酒与酥饼的悠闲和美好生活。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而逃亡至蜀地,来到梓潼的上亭铺。一天夜间下起了雨,他闻到了铃声,这让他更加思念已故的杨贵妃,以至于失去了食欲,悲伤至极。当地人献上了酥饼作为贡品,唐玄宗尝了一口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梓潼酥饼被列为朝廷的贡品,因此也被称为“贡饼”。
梓潼酥饼的制作过程经过4个步骤。首先是制酥,将菜籽油烧热后倒入白面粉中迅速搅拌均匀;然后进行和面,将面粉揉成硬面团,加入碱水并搓揉使其渗入面团内;接下来将面团搓揉成长条,抹上清油后制成面剂;然后制作饼皮,将长条压扁并擀成面片,抹上油酥和椒盐后按照特定的方式卷叠,最后形成蜗牛状;最后一步是上鏊,将面团压成小圆饼并在锅中煎烤至两面酥黄即可。
做好的梓潼酥饼的外形如满月,呈浅黄色,表面酥脆而纹路细腻,具有余味悠长、淡雅恬静等特点,老少皆宜,不会让人感到腻味。既适合自己享用,也可以拿出来款待家中的客人,甚至可以作为贵宾的礼品赠送。
梓潼片粉
梓潼片粉起源于唐朝,号称乡土风味食品一绝,是绵阳梓潼乡土风味中的瑰宝,曾经还是宫廷里的御膳。“梓潼片粉制作技艺”同样是第三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清光绪年间梓潼名厨仇宝祥所创,并在民间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绵阳寻常百姓也吃得起的佳肴。
梓潼片粉的制作方法遵循传统工艺,注重细致操作并选用清甜的井水。制作过程中,首先将绿豆片粉和苕淀粉混合,然后将青菜汁或韭菜汁中的天然色素与淀粉稀释成浆状。将浆状物倒入平底方形金属锅中,用勺子平均地荡开,然后将锅放入沸水中来回摆动几次,等待粉浆凝结成薄膜状。将平底锅提出后,放入清水中冷却,然后取出平铺在桌面上。按照特定的分法,将片粉码放成大约1-3寸高的形状,然后用刀切成大约一寸宽的长条。在食用时,可以逐片地撕开,薄而滑透明,因此得名"片粉"。
做好的梓潼片粉口感滑爽柔韧,色泽翠绿,味道独特!食用时带来麻、辣、冲的味觉体验。它具有热烈的气质,咀嚼时柔韧凉爽,给人清凉感。作为一道小食,它既有寒性又有热性,完美地调和了阴阳之气。有人说,梓潼片粉,像梓潼的民风一样,淳为味朴实,刚柔相济。
梓潼镶碗
最后的一绝就是“梓潼镶碗”。镶碗最初是宫廷御膳的一道菜品,后来在明世宗时期,总督营戍政的仇鸾失去官职后,全家迁居到梓潼,并将制作镶碗的方法带回了家乡。从那时起,在民间的“田席”宴席上,镶碗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菜品,并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梓潼地区的一道名菜,深受人们喜爱,享有盛誉。
梓潼镶碗作为当地的特色大菜,在招待贵宾时必定会出现。镶碗的用料通常固定,包括鸡蛋、豆粉、豆腐和肉馅等。底料则包括木耳、黄花、豆皮、酥肉以及时令蔬菜等。在制作过程中,蛋清和蛋黄会分别上笼蒸制,呈现出鲜明的黄白两色,造型美观,口感滋润可口。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