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要做好高考后的心理调节

时间:2023-06-30 10:23: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的心理素质提升,不能只依靠知识获得,还需要借助具体情境下的有意练习。在高考后的时光,即从志愿填报到等待录取,再到知道录取结果的这段时间里,考生心态可能处在剧烈起伏的变化之中,所以是锻炼心理素质的难得时机,不妨采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积极开启心理素质提升之路。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指出,人的情绪有时对行为后果有利,他将之称为理性情绪。如受挫折的时候,愤怒有利于消除阻碍;失去的时候,悲哀有利于珍惜和挽回。但情绪有时也会对行为有害,他将之称为非理性情绪。如沮丧导致不努力,失望导致低自尊,抱怨导致别人的疏远等。考生在高考后的这段时间有必要识别非理性情绪,保持积极心态。

志愿填报阶段最大的心理困扰是纠结感,而纠结感源自“对确定性的偏好”。考生既希望被录入理想的院校,又担心分数不够而不被录取。如果降格报考另一所高校,又担心浪费自己的分数。人类普遍倾向于偏好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然而,很多情况下,确定性是无法被预知的。所以,健康的人习惯于面对不确定性,而不是一遇到不确定性就感到焦虑。

对于考生而言,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报考方案既不浪费分数又被理想学校录取。所以,考生需要消除心中对于确定性的苛求。多数考生会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个层次来设计自己的报考方案。未来的人生中,一个人要习惯于面对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婚姻生活、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在等待录取结果阶段,最常见的不合理心态有三种:欲望遮蔽、灾难化和苛求命运。欲望遮蔽的表现是“我太想去A校了,却没被录取”;灾难化的表现是“如果考不上A校,一切就全完了”;苛求命运的表现是“命运如此不公,我辛苦奋斗却被录取到B校”。这三种表现虽然不同,但共同之处是对命运的苛求。这些不合理心态需要逐一去击碎。“命运”二字只是人们对所发生事件的态度描述而已,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人格化的命运之神。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命运之神会保证每滴汗水都有回报,所以不必苛求命运的不公。没有去理想的学校就读,难免令人失望,但不能用愿望代替现实。命运之神本不存在,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是无数偶然力量或必然力量汇集作用的结果。即使被报考方案里最低的学校录取,也不是灾难性的结果。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太阳就照常升起。

到大学报到后,最常见的不合理心态也有三种:完美主义、苛求别人和低容忍度。完美主义的表现是“这所大学有好多地方不够完美,达不到我的期望”;苛求别人的表现是“这所学校的制度不该这样,这位老师不该如此,这个同学不该那样”;低容忍度的表现是“我就是受不了这样的学校、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制度、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舍友”。外部世界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对完美的要求、对他人的苛求、对不如意事情的低容忍度,只会令心情糟糕,或者让事态恶化。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是,不管外界或别人如何,我们都停止抱怨和苛求,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采取最有利的应对方式,追求最有利的结果。

希望考生们能积极面对各个阶段的心理挑战,克服不合理心态,树立坚定信念,成为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人。从对确定性的偏好转化为习惯于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从欲望遮蔽转化为实事求是判断,从灾难化思维转化为复原力思维,从苛求命运转化为接纳命运,从苛求完美转化为习惯接纳生活的瑕疵,从而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盖笑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