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和新,从来都不是矛盾的。
(资料图)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时过境迁后再次拿起,总能激起新的思绪;一件有故事的旧毛衣,睹物思人,可以唤醒新的感动;一件九成新的旧商品,流转到更需要的人手里,亦能发挥新的使用价值。
旧与新,看似对立的概念,在实际场景中却是交融存在。近日央视播出的一期节目就能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2月24日,CCTV2《经济半小时》对生活里兴起的新消费进行了专题报道,这股风潮以“绿色”为主要特征,核心表现之一就是群众对二手商品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买二手手机,背二手包包,闲置物品大受欢迎,引领消费新时尚”,跟随央视的镜头,一位消费者走进了“循环商店”,旧手机估价回收,再选购一部心仪的二手机,店长卢培俊透露,门店刚开不到两年,月流水已接近百万元。
在镜头之外,还能找到更多事实支撑。
天风证券研究院统计称,2020年国内二手手机交易量达到1.52亿台,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4.1亿台。
“绿色风”吹来,大家的消费态度、生活方式正在转变。从谈旧色变,到在二手商品里get新乐趣,这之间的诸多变量都值得深入探讨。
旧物件牵引新消费
“经常能遇见一些叔叔阿姨,提着一个手提袋,里面装着老旧的手机过来回收。”
卢培俊表示,转转商店的顾客群体不只有年轻人,看似正常的现象对应的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消费趋势,即循环经济里消费者群体的多元化。
过去说起二手消费,用户画像多是与年轻人绑定。而现在,随着线上APP、线下门店的持续触达,年轻人依然是主力,但与此同时更多非典型客户也正在尝试相关的交易。
QuestMobile发布的《2022闲置经济洞察报告》就提到,国内闲置交易市场用户年龄段主要在25-45岁之间,24岁以下占比为22.6%,46岁以上占比为12.9%。
而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二手消费群体可以分为两拨,一是原住民,二是新住民。
原住民,顾名思义,此前就对二手商品持认可态度,并接受对应的消费行为。
2010年,还在上大学的曾斌就开始接触二手电子产品。毕业工作之后,这种消费习惯一直延续,买卖二手商品在他的生活中已经常态化,他表示,“很多数码产品都可以选择二手的,鼠标、智能手表、平板、电脑。”
事实上,面对卖闲置回血以及买二手“真香”的体验,曾斌的情况并非个例。特别是像消费频次较高的电子产品领域,交易更是频繁,转转APP里用户的多次交易记录便能证明这一点。
某用户的近期交易信息
随手点进一位用户的主页,可以看到,其在售商品包括switch、手表、运动鞋等,累计平台已成交30次,近期卖出4次,买入1次。
新住民,指新加入循环经济的卖家或者买家。
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可以佐证,2022年9月,全网闲置交易月活用户规模为1.46亿。往前看,2020年底时该数据为1.21亿,中间增长的便是近两年登陆循环经济的新住民。
最近迷上摄影的大学生小林,为了买镜头专门下载了二手APP。摄影方面,他是初入门的新手。二手交易方面,他也是新用户。小林表示:“以前买东西没考虑过二手,‘摄影穷一生’,身边朋友都是在二手市场找镜头练技术,后面还能再卖出去,经典镜头都是硬通货。”
如上所述,围绕二手商品,原住民与新住民共同推动了新消费浪潮的兴起。具体到交易行为,无论原住民还是新住民,新消费对应的实际是生活方式之变,二手商品与新商品一起融入日常的消费之中。
而且,新消费的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中国旧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大磊透露,中国2021年的旧货交易,不含二手车,交易规模突破了11000亿元大关,线上交易超4500亿元。综合各机构数据,现存市场主体约70万家。
新住民因“信”而来
回血、省钱、环保……大家加入循环经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闲置市场每一笔交易的深层都能寻到同一种共识——信任。
客观而言,二手商品与新商品相比,天然就带着更高的信任成本,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多的心理建设,这也正是部分消费者此前未参与二手消费的核心原因。由此,取信于消费者,是二手商品最为基础、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从旁观到愿意尝试,消费者的态度转变,绝不是在瞬间完成的,而是市场的长期优化作用于用户心理的结果。
一是技术取信。
技术的进步促成公平公正,这在很多行业都有例可循。具体到二手交易,售前售中售后均有体现。
二手商品售前最重要的质检环节,数字化技术的加入既可以提高效率,也能大幅减少纯人工质检的主观误差,从源头把关,保证商品品质的一致性。
在转转集团的智能质检中心,就有针对硬件产品功能自动化检测系统,利用图像分析、声波分析算法、无线充电、点击触摸,可以在20秒内完成手机摄像头、屏幕、音频、充电、传感器等器件的功能检测,检测的准确率为99%。
检测完毕,数据自动映射到机器的质检报告中,这便是技术取信的又一处体现:以信息公开,减少买卖双方的信息差。
某用户的信用状况
而且,公开的不只是商品的成色、功能信息,还有买卖双方的信用数据。点进转转用户个人主页,对方的实人认证、微信信用分、最近交易过几次、退货过几次、有无交易纠纷,一目了然。
传统的二手交易里“全靠人品”,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之下,全部事实数据摆在台前,交易建立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信任成本得以降低。
二是商品、服务取信。
将非标品的交易体验向标准品靠拢,这是过去多年里二手市场改造的主线任务。改造过程中,除了上述标准化的质检工作和透明化的信息公开,还有针对交易细节的一系列优化。
比如针对二手商品专门制定的定级体系,经过转转集团“官方验”的手机会被归入相应的等级,99新、95新、9成新等,每个等级对于手机的外观、功能有着严格的判断依据。标准清晰,消费者选购时就像买标准品一样省心省力,想要一部外观如新、功能齐备的二手手机,筛选99新产品即可。
商品取信于人的同时,配套的服务必须跟进。比如二手商品的售后环节,各商家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具备上述标准化能力的平台则亲自下场,为用户提供质保、售后等服务,服务体验甚至不亚于新品。
三是品牌取信。
二手交易由来已久,国外成熟市场还孕育了一批二手连锁商店,比如日本的HARD OFF、美国的Goodwill。国内虽然少见相关的实体业态,但经过国内企业近些年的持续耕耘,也在行业树立了品牌认知,处于第一梯队的转转和闲鱼就是代表。
而随着平台在线下渠道的布局逐渐铺开,国内二手连锁商店缺位的问题得到改善,线上线下的互补效应开始显现。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底,转转集团已在全国50座城市共计开设近200家二手循环商店,包括前面提到的卢培俊所在的门店,其中三成月营业都达到了百万级。
依托门店聚集线下客流,输出商品和服务,探索“二手零售+回收”新消费业态的同时,门店天然的可信赖属性让转转的品牌资产进一步沉淀,强化了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值,于行业而言则在提高大众对二手商品的认可度。
一套组合拳下来,信任成本被“打”了下来,消费门槛随之降低,更多人会因此去尝试买卖二手商品,新消费的成型便是水到渠成。
信任经济方兴未艾
消费者因为信任而聚集,证明循环经济的本质之一便是信任经济。随着标准化体系、信任基础的逐渐完善,信任经济的爆发指日可待。
业内外对于二手消费的前(钱)景一致看好。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的闲置物品交易预计突破3万亿元。
万亿的数字之下,“绿色风”将吹出更多生机。
产业侧,标准化体系正在向各个品类延伸。
二手手机是二手消费中的主力商品,时至今日,二手手机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基于这项业务的成功经验,结合其他品类商品的实际特性把优势拓展。
细观行业,转转集团近年来在二手手机之外不断纵深布局多品类业务,交易品类目前已覆盖图书、3C 数码、奢侈品、服装鞋帽、母婴用品、家具家电等三十余种品类,多品类业务和服务处置能力有了直观的提升。
无信不立,无标不信。为了加速行业全面迈向有“标”可循,数据显示,仅2022年,转转集团共主持和参与制订各类标准13项,其中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0项。
交易更加严格和规范,竞争环境更加健康、有序,市场的整体繁荣值得期待。
消费侧,二手交易有望成为日常生活、消费的“标配”。
供给侧的优化进一步激活消费者需求,当二手家电、家具、鞋帽、衣服、首饰等商品像二手手机、3C等商品一样深得人心,相关的消费自然会趋向常态化。届时,消费群体也会愈发多元化。
此外,二手商品流转起来,其能释放的附加价值也不容忽略。
“旧货流通,还可以带动周边,比如清洗、维修、包装、快递等周边行业”,常大磊在研究中发现,旧货进入市场循环创造的价值,或要超过其自身。而且,价值并不局限于经济层面,央视把这股新消费浪潮总结为“绿色风”,就简单明了道出循环经济之于环保事业的重要意义。
以手机为例,每生产一台新手机,平均会产生约49公斤碳排放,足够一盏14瓦的节能灯工作252天。中国科学院一份报告则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已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
改变消费理念,让二手商品的买卖融进生活,可以说是人人都可参与的最佳减碳方式。
根据转转集团交上的减碳“成绩单”,2022年,平台携手用户通过促进闲置物品流转累计完成碳减排66.8万吨,等于传统燃油车绕地球赤道行驶9万圈或37亿公里的释放的碳排放;累计能源减耗936.8GWh,等同于中国8万户家庭一年的能源消耗。
产业标准化,消费新标配,身处万亿市场里,企业直面行业红利;促进节能减排,投身绿色可持续事业,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实现了有机统一。
正如央视报道中所强调的,“让闲置的二手物品流转起来,用起来,不仅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市场,一片亟待开发的新蓝海。”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