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年前,同学们满怀梦想,背负期望,聚首中国传媒大学。在数年的学习生涯中,同学们浸泡在定福庄核桃林的艺术氛围中,在“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下开悟,坚持新时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守正创新。他们克服了疫情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在困境中成长,在攀登中被艺术之光引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次展览活动既是同学们在校期间学习与创作成果的总结,也是美术系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的一次展示。同学们充分发挥戏剧影视美术创作的灵性与热情,以丰富的内涵和真实的情感,细腻的专业语言,充分地释放自己的艺术能量,表达了对生活的领悟、对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了美术系2023届本科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美术系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设计教育方面努力求索的创新精神。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我们的毕业设计及创作精选。展览作品共计120余件,涵盖了场景设计、人物造型等专业方向。诚然,有的作品还稍显稚嫩,某些作品还留有清晰的探索痕迹,从形式到内容未必都尽如人意,但都充满着真诚。饱含了同学们的饱满的艺术激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这些作品呈现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艺术思考,是他们在美术系努力求学的见证。
最后,此次展览得益于学校领导、各部门、广大师生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预祝我们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愿美术系2023届毕业生们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成就梦想,前程似锦,祝老师们工作顺利,祝美术系再创辉煌,祝中国传媒大学蒸蒸日上。
美术系主任周艺文
2023年6月3日
6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2023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开幕式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作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近年首次走向社会举办的毕业作品展,此次展览不仅拓展了规模、场地、展陈,也更加注重与社会及观众的联系,为毕业生打通校园与社会的直通道。记者昨日走进798艺术区一幕空间展厅,与师生畅谈此次展览的思考与收获。
展览展出了40名本科毕业生的120余幅作品,借助798艺术区一幕空间的展厅条件,进行了巧妙的布置与衔接,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毕业展走出校园,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受众面的扩大。展厅内人头攒动的场景,让毕业生们从素不相识的观众眼中读到了共鸣与鼓励。毕业生毛子洋与记者分享了一件小事。他的作品《男孩与猫》是根据个人童年经历改编的剧本。通过4个场景中男孩与那野猫的故事来表现随着时间流逝男孩的成长以及家乡城市的变化。希望能以这种方式记录那段弥足珍贵的记忆。一位观众主动谈起了对作品的理解,居然与他的创作理念完全相符,这种遇到知音之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毛子洋《男孩与猫》概念设计
美术系系主任周艺文教授说,毕业作品呈现了同学们四年学习、思考和努力的成果。此次展览也是美术系给社会带来的一次戏剧影视美术创作的体验,让观众了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是如何通过创作转化成作品的。美术系不仅有传统的美术学学科,也有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进行前沿探索的学科专业,这一点是美术发展的大趋势。展览不仅展示了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也可以拓展社会对美术系的认知。
今年毕业的本科生基本已步入“00后”的年龄段。参展作品各有特色,但也体现出一些共性。不少作品展现了毕业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前沿的艺术元素和科技手段运用到创作中,让观众感受到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
王若宁服装设计作品“一茶一服”是一种将茶文化与服装设计相融合的概念,旨在通过对茶服的设计和风格表达特定种类的茶叶和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中国六大茶类为灵感,从茶的品种、产地、历史和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某元素融入茶服设计中。她采用传统茶染工艺的染色方式对天然纤维面料棉、棉麻、天丝麻进行染色,为每种茶品设计专属的茶服以展现茶品的个性特色,制作出一茶类、一茶汤、一茶色、一茶染、一茶服,以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和茶文化的表达。更全面、更细致地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强调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各具特色的服装,适用于表演,也让人物形象更加戏剧化。
王若宁服装设计作品“一茶一服”
余之果创作绘本《happycure》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在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通过点线面的结合,格子和横线的图案,注重设计了时尚的发型和
余之果创作绘本《happycure》
唐雅诗的舞台剧服装《与山间之明月》将远山、明月、流水、白鹤、苏轼和友人六个形象设计为舞台剧的角色。服装风格和舞美风格以古诗词的意境、意象为灵感,以宋代传统服装形制为立足点,制作工艺使用了拼布、绘画、数码印以及刺绣塑造肌理,增添服装对比层次。将山水中的奔腾流水、云雾缭绕、岩峰叠翠等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面料数码印和拼贴刺绣的方式塑造流水、山势起伏的动态和形状。还原出古典、简练而秀丽的宋代美,呈现出服装设计的独特意境和风格。
唐雅诗舞台剧服装《与山间之明月》
美术系2019级人物造型班主任张玲教授在现场接受采访表示,2023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人物造型方向共展出服装设计作品分为三大类别:传统创新设计、西方解构设计、虚拟仿真设计共20件套。作品主题突出,个性鲜明,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在人文精神底色之上展现了传媒学子对服装设计艺术的深度思考与前沿探索。
对毕业生来说,毕业作品连接着校园与社会,他们在校园的学习积累最终要投射到现实中来。本届展览中,不少作品都从作者们关注的生活切面出发,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反映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梁雪琪的《花朵之国》系列作品是基于洛可可时期的两性关系对裙撑变化的影响进行的延伸思考。作品将洛可可时期娇俏性感、浪漫华贵,追求精巧纤细且极具女性化的风格特征,置于现代新型的两性关系之下,强调女性的服装应该首先满足和取悦自己,同时也要具有现代社会追求的轻便和简洁的实用性,让女性可以在体现“真善美”的同时表达自我,不受拘束,勇敢的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
梁雪琪《花朵之国》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李晨炀的作品《Cat’sTime》以当下颇受年轻人欢迎的黑猫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运用西方造型语汇结合拼布装饰手法,试图表达年轻人群在离开校园初入社会时的复杂情绪。
李晨炀服装设计作品《Cat’s Time》
原梦龙的《龙与地下铁》以一个新奇的角度把龙当作通勤工具,龙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友谊并存而引发的自由、人性的思考以及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
原梦龙《龙与地下铁》概念设计
杨若彤的毕业设计是根据《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世界观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讲述了蓝熊船长在这片大陆冒险的十三个故事,每一个地域都有不同的人文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场景绘制与人物设计,道具设计等。以此构建了一个神秘奇幻的新大陆世界观。
杨若彤《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概念设计
吴思达的创作视觉呈现上具有跨时代的科技特征,他是根据小说《地球往事三部曲》的情节部分进行深化设计。在画面的质感和设计上,力求营造出一种复古感。他说:我的作品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未来太空思考的空间。
吴思达《地球往事三部曲》概念设计
从现实的需求出发,一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究。王璞奕珂的作品《WYLDFYRE》运用了多种新媒体技术,探索虚拟服饰与真实服饰应用结合的可行性,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立体、个性化的试装体验。
王璞奕珂服装设计作品《WYLDFYRE》
美术系2019级场景设计方向毕业班班主任关琴老师说:“四年的教学,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本着让学生在坚持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影视制作新科技新技术把自己的创作心境表达出来。我们的学生们在这一点上难能可贵,就在于结合他们当下看到的、思考的,进而创作成作品。希望同学们走上社会后从事艺术创作能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成就的”。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传媒大学2023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创作展是对美术系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与检阅,同学们在此前的疫情防控期间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创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学业任务,对全体师生在毕业作品创作期间的辛勤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代表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对毕业生迈出校园后提出了美好的期盼与祝福。
教师代表、美术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邵军教授对本次毕业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同学们的作品既体现出了传媒大学素质教育的宽广度,又展现出同学们在戏剧影视美术专业研究学习的专业性和学术深度,是面向未来和呼应时代发展的一次人才培养成效的展示,可喜可贺,他勉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勤读书,勤创作,不断挑战自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创作生涯中再创佳绩!最后,2023届本科毕业生代表梁雪琪同学表达了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同学们未来的美好祝愿。
本次展览从2023年6月3日开始展出,持续到6月11日,面向公众开放。
【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系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系创建于2002年,依托于本校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和专业的强大优势,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提高和不断地改革创新,形成了以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方向)为特色、兼顾传统美术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的本科、研究生教学体系,开展本科、硕士及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是本校艺术学科门类重要的科系之一,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美术系现有在编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专业教育背景主要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国内专业院校及部分国外著名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科背景多样,结构合理。近年来,美术系致力于特色化的专业发展和美术学学科建设,规模适度,现有在校生234人,其中博士生15人,硕士生71人,本科生148人。
美术系在教学和科研上始终关注国内、外最新艺术动态与思潮,立足于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从美术与戏剧影视、新媒体艺术技术密切结合以及传统美术文化传播等方面来进一步强化特色、加强培养,重视造型基础的训练,注意结合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进行针对性创作和研究训练,强调对新材料新观念的实验和探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能在传媒、影视、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从事创作、设计、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实用性专门人才或研究人才
关键词: